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十街乡
  3. 概况
  4. 正文

高原热河谷 滇中蔬菜乡——十街概况

发布时间:2022-07-01 09:50:11

十街乡全景

集镇远景

扒河风光

青花椒盛果

生态贾姑米

柑桔挂果

砂仁

谷花鱼

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理位置

十街彝族乡位于易门县南部,北纬24°26′—24°36′、东经101°59′—102°12′之间,是易门县的南大门。东接晋宁县夕阳乡和本县的浦贝彝族乡,南与峨山县甸中镇和大龙潭乡相邻,西与双柏县和本县的绿汁镇接壤,北与本县的铜厂彝族乡为界,东西横距20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十街集镇,距易门县城31公里,距玉溪74公里,距昆明120公里,易峨高二级公路越境而过,交通便利。

二、行政区划

全乡辖马头、张所、十街、贾姑、金田、老吾、大村、脚家店8个村民委员会,88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

三、历史沿革

十街有史记载以来就属易门县。明隆庆初年(1567年)为南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属保西乡,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南区。民国20年(1931年)属二区。民国28年(1939年)属汇川乡。1949年10月建汇川区。1950年10月属二区,1958年11月称易都公社,1960年称十街公社,1961年10月设十街区。1963年2月属二区,1969年12月属红旗公社,1979年12月属浦贝公社,1984年1月从浦贝公社分离出来,设十街区。1987年12月撤区建乡,成立十街彝族乡。

四、地形地貌

十街属横断山脉云岭系余支,东北自张所入境后经十街入峨山、玉溪,西南自老吾、马头入境,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走廊状,地层由下元古界昆明群组成基底,中生界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盖层。境内主要山脉有南山、脊背山、大挓角山、黑白克山、得拉母山,最高峰马头山位于马头村委会海拔2383米,最低点占马田位于大村村委会海拔1075米。

五、水文水系

境内河道属红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扒河及其支流十街小河、老吾河等3条。河流总长度78.69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过境河扒河,长64.50千米。

六、气候特征

全乡为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气温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7~18℃,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2.5℃,年积温6200-6500℃;年日照1600~1800小时;年降雨量600-80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水稻、包谷、甘蔗、冬早蔬菜、柑橘、金银花、油橄榄、泡核桃及塔拉等作物。

七、资源分布

(一)土地资源 全乡耕地总面积21641亩,其中,田9130亩,地12511亩。海拔2000米以上,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黄棕壤及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海拔1500—2000米,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海拔1500米以下,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 全乡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1.2%,海拔1500米以上的南温带区植被较密,森林覆盖率较高,主要植被为耐寒的高山栎、华山松、云南松、滇山杨,在箐沟阴湿处有旱冬瓜。海拔1500米以下的亚热带气候区少有成片林地,植被以低矮的荆棘类灌木丛和茅草等草本植物为主,另有少许呈零星分布的木棉花、万年青、芭果树。

(三)能源资源 十街乡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太阳能、生物能开发条件优越。十街乡年日照1600~1800小时,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

(四)旅游资源 十街乡文化悠久,万历二年(1574年),马头山彝族首领王东海率众起义,巡抚邹应龙剿平之,立石柱于马头山顶,建八角亭,削石壁镌刻“斩”字,示以削平马头,易名为“斩马山”,至今已有430余年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发展,形成了十街彝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彝家的寨子各自燃起篝火,青年男女用山歌民舞表达深情厚谊,寻找意中恋人,一直狂欢到黎明,灿烂的民族文化已传承至今。十街乡于2001年开始举行第一届火把节,到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火把节。马头巴旮筒舞、张所竹杆舞、贾姑彝鼓舞、十街花灯小戏、金田祭山神舞、老吾镰刀舞、大村大三弦舞、脚家店龙头舞等具有代表性的文艺节目都展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十街境内脚家店村委会有距今壹亿八仟万年前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恐龙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三大类,属“晰龙动物群”,脚家店恐龙化石群则属新发现的“勺齿龙动物群”,比“晰龙动物群”更进步,是当今世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1987年9月易门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脚家店恐龙化石保护区的通告》,把该地区纳入重点保护。1998年5月10日,“易门恐龙”参与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展》。1999年5月,应美国利文斯顿市博物馆的邀请,把两条“易门恐龙”在该市展出半年,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

以摆衣村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亮化村容村貌、美化村庄环境,结合民族文化适时扶持发展一批农家乐,努力将摆依村打造成全乡民族文化旅游的排头兵,带动全乡农家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全力推进柑橘庄园、油橄榄庄园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美食品尝、恐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带动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精心培育旅游产品,对现有的谷花鱼、小榨糖、贾姑米、金银花等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提档升级,培育其形成十街旅游饮食文化名片,带动群众增收。

十街旅游产业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驱动、以休闲体验为主线、以农家旅游为依托,按照春赏攀枝花、夏品谷花鱼、秋采早柑橘、冬尝小榨糖的定位,全力打造彝乡民族文化、深入挖掘脚家店恐龙文化、提档升级乡土产品,形成行有路、看有景、吃有点、住有室、购有物的格局。

经济社会状况

一、人口及民族构成状况

全乡总人12627人,其中男6489人,女61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2‰。。全乡有少数民族人口7110人,占总人口的56.3 %,其中彝族达6794人,占总人口的53.8%。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自“十二五”以来,全乡始终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第一基础、项目是第一推动、生态是第一保障的思想,切实在转变增长方式上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发力,在增强自我发展上合力,在增加群众收入上聚力,“四力”齐发、“多轮”驱动,乡域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到2016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2年末的1.69亿元增加到2.8亿元,增加1.11亿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末的7175元增加到10925元,增加3750元,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2年末的1.2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年均增长19.5%,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我乡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新建了大村、老吾的教师廉租房,改造了中学学生食堂和田径场。认真落实学生营养餐补助,成立了十街教育发展救助基金。进一步巩固 “两基”教育成果,连续五年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新建了乡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覆盖全乡所有村组的新农村广播,成立了8个“农家书屋”,培育了一批农村文艺队和文艺骨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火把节。切实加强卫生防疫,新建了卫生院综合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五年在95%以上,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巩固计划生育成果,深入贯彻执行 “奖优免补”政策,五年来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高度关注民生,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做好社会救助救济,切实加强拥军优属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各类安全工作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乡工作,全力做好各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