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7 11:06:08
浦贝乡集镇远景
浦贝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安宁、晋宁两县市,西邻铜厂彝族乡,南连十街彝族乡,北靠龙泉街道办事处(原方屯乡)。乡政府所在地为中浦贝,距县城8公里,距省会昆明106公里,东隔玉溪市政府130公里,区域最大横距19.25公里,最大纵距14.35公里,总面积178.9平方千米,“易峨高”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下辖浦贝、苗茂、罗台旧、阿姑、朋多、草箐、水塘7个村(居)委会, 68个村(居)民小组,99个自然村。乡内最高海拔2522米(水塘村的象山顶),最低海拔1510米(朋多村的驿马坡),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3度左右,年均降雨量800~950毫米,平均日照2000小时,属中亚热带,年无霜期230多天,呈立体气候,地势北高南低,扒河从东边流过。全乡耕地面积22604亩,人均耕地1.3亩,林地188260亩,森林覆盖率达58.6%。主产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等主,经济作物烤烟、油菜、绿色蔬菜等为主,经济林果以板栗、泡核桃等为主,地方特产野生菌、水豆豉和日用陶瓷远近闻名。境内铅、锌、钨、钼、花岗石、高岭土、粘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有易门八大景点的马头山仙人洞、石莲寺和苗茂地下温泉等。
历史沿革
明清时隶属十会及西乡、保西乡。清宣统三年(1911)后属南区、东区。民国20年(1931)属二区钱塘乡(水塘)、顺祥乡(朋多)、吉良乡(阿姑)、泰平乡(罗台旧)及一区,辖莲浦镇(浦贝)。民国27年(1938)属二区惠黎乡(阿姑)。次年属汇川区。1949年12月15日后,属汇川区。1950年10月后属二区。1953年10月,原一区浦贝乡划归二区。1954年2月称二区,区政府驻中浦贝村。1958年11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59年11月设为浦贝人民公社。1961年7月分属山脚、浦贝两人民公社。1963年2月复称二区。1967年3月,建立二区农业生产领导小组,行使党委、政府职权。1968年4月,成立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农业生产领导小组,行使党委、政府职权。1969年12月称红旗人民公社。1971年6月,建立红旗公社党委,行使党委职权。1979年12月,复称浦贝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公社革委会改称公社管委会,行使政府职能,1984年1月称浦贝区。1987年12月建为浦贝彝族乡,乡政府驻中浦贝村,辖7个村公所,90个自然村,68个村民小组。1999年11月撤村建委,改称为村委会,辖7个村委会,68个村(居)民小组、99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乡内居住着彝族、汉族、苗族、哈呢族等12种民族,2016年,全乡总人口17690人,其中男9117人,女8573人;少数民族人口9495人,占总人口的53.6%,少数民族中尤以彝族、哈尼族、苗族居多,分别是7841人、1241人和36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2.58%、13.07%和3.88%,是非常典型的彝族聚居乡。乡内彝族主要分布于草箐和水塘村委会,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朋多村,苗族主要居住在阿姑关羊洞。
自然资源
1、矿藏资源。浦贝乡金属矿藏主要有铁和钨矿,铅锌、粘土等也有一定量的储量。铁矿分布在水塘、草箐、罗台旧等地,其中罗台旧大黑山储量达69万吨,品位40.4%至48%,1985年由罗台旧村开始开采,水塘、草箐两地铁矿也于1986年开始进行开采。钨矿在罗台旧赵普村东北2公里,探明储量17000多吨金属量,品位0.38%。非金属矿有瓷土、大理石、花岗石。瓷土分布在罗台旧大黑山,为露天矿,储量100万吨,1970年开始开采。大理石分布在罗台旧红石岩村附近,储量丰富,为木纹大理石,品质优良,花色甚好,可供出口。花岗石分布在罗台旧东北,出露面积4平方公里,品种有“云南红杜鹃”和“玉镶金”,经物理性能测试,质地优良,出口潜力大,竞争力强,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2、森林资源。浦贝乡有林地16.4万亩,由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组成。用材林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云南松集中在草箐、浦贝,华山松以水塘为主。
3、水资源。浦贝乡集镇内水资源丰富,浦贝乡可开发的水能在扒河干流,现已建成投产的阿姑电站,装机容量2千瓦。地下水有上浦贝村南的石莲寺泉、朋多村东北的朋多龙潭、下浦贝的普尚寺水塘、罗台旧的龙潭、草箐阿奴者龙潭、苗茂村东小河边的热水塘温泉等。其中尤以石莲寺泉水流量最大,为0.18立方米/秒,年出水量达567.6万立方米。石莲泉承担着乡政府、浦贝社区、易门瓷厂、陶瓷厂的生产生活用水和浦贝菜花坝、瓦窑坝蓄水。
民俗文化
浦贝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典型山区民族乡。境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民俗众多,风情浓郁,有着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素有“民族歌舞之乡”的美称。
1、彝族火把节文化。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浦贝乡彝族村落,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浦贝彝族乡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在浦贝乡彝族人民中流传最广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叫斯热阿比,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经常来到人间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诈勒索,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大家推选了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那个凶神作战。拉巴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凶神,为民除了害。天王闻讯大怒,就下令“天虫”吃庄稼,妄图把人们饿死。此时正值彝历“虎丹”时节,洋芋结薯,荞麦开花,包谷“背地”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彝家的庄稼就要毁于一旦。此时大家又聚集在山头开会,商量出高举火把,烧死“天虫”的对策。于是,彝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举火把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三夜,烧死了大部分“天虫”,保护了庄稼,夺取了丰收。少部分“天虫”躲进了庄稼地,为了预防它们再次遗害于民,每年“虎丹”时节彝族人民就高举火把。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也是彝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届时,在浦贝乡主要街道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矩。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干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僻啪作响,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高大的火把,把全乡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全乡各族群众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2、哈尼文化。朋多村是易门县唯一的哈尼山寨,也是全省最古老的哈尼山寨之一。居住在浦贝乡朋多村委会大小朋多村的哈尼族同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但筑起了可以媲美元阳梯田的哈尼梯田,更一代一代传承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哈尼族“祭龙树”仪式。每年农历二月二是世居在浦贝乡的哈尼族“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清早,哈尼山寨中的哈尼族长者会带领山寨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深山中“祭龙树”。 在祭龙时,先将祭品陈列于龙树前,由主持人点香放炮,祈求全村人畜兴旺,不遭灾难,不生病。参加祭龙的其他人叩头献饭。祭毕,祭品大部份即分给各家,一部份分给主持人,一部份分给老人,在龙树前煮吃。祭龙仪式完毕,哈尼山寨的人们,将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预祝今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苗族风情。浦贝乡苗族是清末从贵州流入烂泥箐而定居的,后又迁到关羊洞,属青苗支系,祖籍广东。性直耐苦,原以游猎为生,今盘田种地,原信奉基督教,今无人信教。未婚少女扎羊角小辫,已婚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妇女穿右开襟宽袖衣,戴青布大包头,系兜胸大围腰。男子服饰多为青色,形同汉族。
经济发展情况
突出加快发展这个核心任务,千方百计夯实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引进项目支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乡域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2016年,全乡实现现价生产总值48850万元,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59718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779元,增长1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00万元,增长25%,年末信用社存款余额2.76亿元。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浦贝要跨越发展、勇争一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在生态立乡、产业富乡、基础强乡、民生惠乡上埋头苦干,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生态立乡”就是要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绿化造林等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努力建设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浦贝;“产业富乡”就是要更加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工业经济扩能提质增效,巩固烤烟支柱产业,大力探索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以“浦贝羊肉”品牌为主的特色美食和以特色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基础强乡”就是要更加注重整合各级各类资金、项目,不遗余力地加大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后劲,打牢群众增收致富基础;“民生惠乡”就是要更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农村危房改造,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建共享,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